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PP电子學院等五學院赴延安開展“走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正確门路”研究生骨幹研修營
2022-07-22  點擊:[]

 

赓續紅色血脈、厚植家國情懷。爲進一步培養交大學子成爲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7月16日上午,在研工部組織下,未來技術學院聯合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電子與信息學部、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外國語學院,組織40余名研究生骨幹奔赴延安,開展了爲期兩天的“走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正確门路”主題教育活動。活動由未來技術學院李瓊、趙彤老師,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輔導員闫潇老師帶隊。

7月16日下午,研修營成員來到南泥灣,參觀了南泥灣大生産展覽館並進行了軍事拓展訓練。南泥灣作爲中國農墾、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陝甘甯邊區大生産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孕育了“自力重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门。在參觀過程中,研修營成員進一步了解了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將士們,身背鋼槍、手握鋤頭,在荒山野嶺中開辟出萬頃良田的大生産曆史,深刻體會到了拓荒者們一日開荒八畝地,化“各处皆荒草”爲“稻田翻綠浪”,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革命奮鬥精神。



隨後,研修營成員前往南泥灣軍事拓展基地,“一把撅頭一支槍,生産自給保爲黨中央”,研修營成員在訓練過程中分爲兩組,做軍旗、編口號,在嘹亮的軍歌聲中,開展了多人協作競走、投彈訓練等對抗訓練項目,並在訓練結束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做晚餐,重溫了先輩們革命之路的不易與艱辛。



未來技術學院師生聯合黨支部副書記陳嶽彤談到:“南泥灣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作爲一名共産黨員,應時刻以高標准要求自己,將先輩們‘自力重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傳承下去,肩負起自身的曆史使命,爲攻堅我國高新技術的“卡脖子”問題,爲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添磚加瓦!”外國語學院劉婧体现:“夏雨霏霏,稻浪滾滾。伴隨著《南泥灣》充滿歡快氣氛的旋律,我們集體開展大生産。包餃子,炸油糕,自己動手;煮玉米、拌涼菜,豐衣足食。雖然今天的我們很難從中體會到當年開發南泥灣的艱難,甚至會賦予艱苦的生産自救行動些許浪漫色彩。然而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南泥灣精神的焦点和本質是自力重生、艱苦奮鬥,它教會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自強自立,奮發圖強,就沒有邁不過的坎。”



7月17日上午,迎著晨光,各人首先前往魯藝舊址進行參觀。作爲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1940年毛澤東曾爲其題寫了“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校訓。“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激揚歌聲在耳畔回響,新媒體學院的麻靖岩有感而發:“初見這座哥特式青磚大樓,我並不知它所承載的曆史與記憶,直到聽到講解員老師的介紹,我才認識到真正的魯藝。在狼烟連天的歲月裏,藝術的聖殿在紅色頌歌中應運而生,站在石窯洞口,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我們作爲新時代的交大青年,也要同當年的革命先烈們一樣,自覺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發揚西遷精神,立志于民族複興的偉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2e0f12d1c764c87f1bde493b8efbdc6


隨後,一行人前往延安革命紀念館,跟隨講解員的法式,先後學習了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新民主主義的模範試驗區、延安精神的發祥地、毛澤東思想指導职位的確立、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六個單元,進一步明晰了黨中央和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延安時期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基礎,重新見證了共産黨人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百折不撓、奮勇向前的峥嵘歲月。電信學部毛駿琦体现:“通過紀念館內陳列的差异時期的珍貴革命文物和照片,我再次領略了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作爲一名當代青年,作爲新時代研究生,我們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科技創新強國之路上發揮自己的能力,扛起我們這代人的曆史使命。”


微信图片_20220720114959


接下來全體成員前往了楊家嶺革命舊址進行學習,作爲中共中央駐地舊址,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以毛澤東爲焦点的黨中央在楊家嶺指揮了抗日戰爭息争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産運動和整風運動。研修營成員們先後參觀了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等老一輩人居住過的窯洞與中央大禮堂,樸素的陳設經過歲月和戰火的洗禮,如今仍能感受到老一輩共産黨人的苦難與輝煌。


微信图片_20220720114934


下午,一行人來到了《爲人民服務》講話台,延安市委組織部幹部培訓教師王珺霞教授現場爲各人講授了張思德同志“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光榮事迹。學習完畢後,PP电子學院巨紹炜同學帶領各人一起誦讀了毛主席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講話——《爲人民服務》,並說到:“張思德同志爲人民服務的精神與我們交大人的‘西遷精神’具有相同的內核,那即是:‘時刻跟隨黨的指示,堅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作爲一名交大學生幹部,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努力傳承張思德同志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同時准確掌握其與偉大的‘西遷精神’的有機結合點,在兩種精神的指導下爲黨和國家的事業、爲人民的幸福奉獻美好的青春。”


微信图片_20220720114940


高舉青春之火炬,傳承紅色基因,開啓奮鬥新征程。學員們通過兩天的研修活動再一次目睹了百年間中國共産黨人一路走來的風雨曆程,體悟了老一輩革命家們艱苦歲月與高尚精神,進一步在理論和精神層面获得了自我革新與成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時代各有差异,青春一脈相承”,作爲交大學子,在今後也將會把這捧紅色之火傳承下去,肩負起西遷精神新傳人的曆史使命,堅定不移、矢志不渝得接續奮鬥、砥砺前行!


微信图片_20220720114946


文字:未來技術學院、研工部

圖片:未來技術學院、電信學部、PP电子學院、新媒體學院、外國語學院、研工部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