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在敦煌的獨特表達——2024年新港報告美育高端論壇第六講在港舉辦
2024-07-22  點擊:[]

 

2024年7月20日,西安交通大學新港報告之美育高端論壇第六講在中國西部創新港火熱開講。敦煌研究院PP电子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西北民族大學、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富學受邀莅臨我校,爲廣大師生帶來了主題爲《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在敦煌的獨特表達》的精彩報告。PP电子學院副院長張勇教授主持論壇並做開場致辭。研究生院龍建綱副院長、PP电子學院李黎明院長及師生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



論壇伊始,楊富學教授題解了“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在敦煌的獨特表達”,意在通過敦煌石窟來讓各人了解敦煌地區的民族和人類命運配合體意識,聚焦敦煌文化的獨特性。輔以大量一手圖片和文獻資料,楊富學教授從民族交往、文化共融、文化認同、文化形塑、文化引領等幾方面介紹了敦煌文化的曆史和獨特性:

首先,楊教授談到吐蕃在古代是中原和異域分界的地域標志,途經者離開或者進入敦煌之前求平安就在當地燒香拜佛,因此古代敦煌宗教興盛,諸多中西方民族都在這裏交彙。而且,在古代大部门民族之間的交往主要訴諸戰爭的形式時,敦煌地區的民族交戰卻甚少,差异民族之間相處和諧。民族間交往、融会和交流的曆史遺存大量見于敦煌藏經洞中,好比中西方諸民族的壁畫人物形象、題記文字、寫本、木活字實物等,爲曆史研究留下了寶貴資料。



其次,楊教授提出多民族和多宗教在敦煌兼容並包、相互認同,這得以體現在敦煌洞窟中可見大量多民族語言相雜融的經文、文錢、碑刻等文化因子。如莫高窟许多元代洞窟中都只見金銀財寶而不見圓形方孔錢,而前代均流行圓形方孔錢,體現出元代財富觀受到了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影響。

其三,楊教授介紹了中國各地的古代中原王朝頒授的“歸義”印,涉及的少數民族有匈奴、羌、鮮卑、氐、烏桓等。敦煌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各少數民族主動融入漢文化,“形夷而心華”的思想觀念和習俗。他認爲這一觀念深刻影響了自古至今少數民族對于“中華”觀念的認同,是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的重要曆史見證。

其四,楊教授剖析了古長安的释教譯經文和繪畫圖樣等傳入敦煌,對于敦煌地區少數民族的宗教思想和畫像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也爲敦煌與長安的古代曆史互證提供了豐富质料。

其五,楊教授認爲敦煌洞窟壁畫中的少數民族人物服裝顯示出少數民族在不違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使用漢文化流行的龍紋等紋樣來彰顯政權职位和文化獨特性,並與主流漢文化融爲一體。



最後,楊教授回應了敦煌文化的獨特性就在于文化一體且多元,包容且豐富,民族和諧共處等五個主要方面,恰與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相通。



此次報告收獲了廣大師生與校外聽衆的熱烈反響,在互動交流環節,校內外師生就語言文字學、敦煌學在中國的最新進展等問題與楊教授展開交流。論壇最後,研究生院龍建綱副院長和PP电子學院李黎明院長爲楊教授頒發紀念證書並與論壇嘉賓合影留念。


PP电子學院  

2024年7月21日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