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和29日,PP电子學院中文系黨支部黨員赴重慶歌樂山白公館、渣滓洞、三峽博物館、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等處參觀學習。
28日清晨,支部黨員乘動車穿越秦嶺入蜀。翻越秦嶺的蜀道古代曆來稱爲極端險要,李白的《蜀道難》即感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而如今高鐵過秦嶺如白駒之過隙,這讓黨員們由衷感歎國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到歌樂山後,五人徒步往白公館參觀。白公館是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四十年代此別墅被國民黨政府用作關押政治犯的場所。愛國將領黃顯聲、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愛國人士廖承志、共産黨員宋绮雲、徐林俠夫婦及他們的幼子“小蘿蔔頭”等均曾被曾被囚禁于此。最多時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關押于此。1949年11月27日,軍統特務對關押在此的革命者進行大屠殺,僅20人脫險。


各人參觀了白公館的地牢、刑訊室和各個展室,對于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的醜惡有了更爲直觀的感受,也對這些革命先烈甯死不屈的精神感应由衷敬仰。在陳列室裏,我們看到了“小羅蔔頭”的父親宋绮雲烈士手寫的遺書。這封遺書用精美的毛筆字書寫,文辭典雅,字裏行間充溢著高尚的革命志向和情懷。共産黨員爲國爲民不惜犧牲的精神彰顯了其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共産黨人的價值追求。

從白公館出來,我們又參觀了楊虎城將軍和“小羅蔔頭”等人就義的場所松林坡,和當時的屍坑,似乎可以感受到當時的腥風血雨。之後我們來到了渣滓洞。這裏關押過江竹筠、許建業、何雪松等革命烈士,最多時達三百余人。在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策劃的大屠殺中,僅有15人脫險。《烈火中永生》《紅岩》《江姐》等文藝作品都是以此爲原型的。望著關押革命烈士的牢房和密集的哨所,各人充实感受到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專制和殘忍,也感受到烈士們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鬥爭精神。

29日,我們參觀了三峽博物館和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在三峽博物館,我們學習了重慶和三峽地區的遠古曆史和當代變遷,充实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這一地區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也感受到三峽工程之偉大。在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我們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宣傳思想事情的重要意義和現實性。


經過兩天的學習,黨員同志收獲滿滿。作爲新時代的共産黨員,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革命烈士和先賢的高尚理想和精神信念,始終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焦点的黨中央周圍,堅決維護黨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立足崗位,爲學校“雙一流”建設和創新港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文字:中文系党支部 李明
圖片:中文系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