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開幕以來,社會學系師生持續關注會議進展,通過多種形式主動自發學習,在支部內部掀起了“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的熱潮。10月24日下午,社會學師生聯合黨支部召開會議,組織師生黨員集體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
首先,支部書記童梅老師以“新舉措、新提法”爲主題,爲黨員深入淺出地解讀了十九大報告中的四十個新舉措、新提法,使全體師生黨員對十九大報告有了越发深刻和全面的認識。童老師特別強調,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实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研究社會各個領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实正是社會學學科的主旨所在,因此,未來社會學學者將大有可爲,並且任重道遠。
在接下來的交流討論環節中,師生們暢所欲言,紛紛結合自己的教學、科研和學校雙一流建設表達學習十九大報告的心得和體會。
趙文龍教授体现,十九大是一次很是重要的會議,是標志新時代開始的會議。黨的十六大提出三位一體建設,十七大加進社會建設,十八大加進生態建設,十九大強調“五位一體”建設,作爲學者,我們一方面要全面領會黨的思想、路線和方針,另一方面,作爲學者應當反思自己社會現實的掌握是否到位。
趙靓老師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談了三個感受:第一,從中國夢的提出到主要矛盾的變化,包罗黨的初心等提法,讓她感覺黨更溫暖,更接地氣、黨和人民的距離更近了;第二,黨提出建設創新型的社會,作爲科研事情者,希望自己能夠結合專業和研究做出更多地創新结果來,以黨員標准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保先爭先。第三,自己前段時間自己看病使用醫保卡,真實感受到報告中指出的“病有所醫”,越发深刻地體會到黨的方針政策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現階段各人配合偉大的事業就是把交大建設成爲世界一流大學,在以後的事情中,繼續創新,爲新目標繼續奮鬥。
郝明松老師用了三個詞归纳综合十九大大報告:全面、有力、接地氣。他談到,全面是報告涉及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有力是總書記多次提到深化革新,接地氣是報告內容關乎到老黎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談到交大的“雙一流建設”時,郝老師指出,社會學學者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要领,爲社會問題的解決獻計獻策,爲學校的發展添磚加瓦。
趙翌博士体现,十九大的報告讓他感受到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在過去的五年中,教育行業在不斷革新,交大也進入雙一流高校建設。個人感受到革新開放帶來的利好,同時也越发明確了黨對青年人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在生活中應當鍛煉本領,努力做好科研事情,加強理論學習,加入實踐性和地區性的思考。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說明目前人民越发注重的是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問題,作爲社會學的學生,需要更多的用數據和文字來展現社會現實,思考社會問題。
賀力老師認爲,作爲教學科研事情者,十九大對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我們以前做科研較少落地,缺乏理論聯系實際。今後在教學科研中應當越发注重對社會現實和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第二,在加強國家宁静能力的建設方面,公共宁静數據的研究,可以幫助城鎮敏感區域感知宁静風險。第三,關于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們要結合報告要求,將社會學理論運用到社會問題的解釋和研究中。
張順教授認爲,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是不充实不平衡的矛盾,而交大社會學學科的發展也可以套用這句話,我們自身的水平和實力與國家、學校以及學生對我們教師的期望還存在差距,需要迎頭趕上。張老師還指出,報告的第八部门是國家對于社會治理的總體提煉,爲社會學學者指明了當前社會發展的重點和熱點,可作爲教師進一步科研的指南。
李黎明教授認爲,全體師生應當將十九大報告作爲教學科研的指導,將十九大報告的精神融入到教學科研當中去。第一,建議各人從自己研究的偏向對報告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入解讀。第二,將報告內容與自己的研究角度結合起來,發掘其對學術的指導意義。對于教師來講,一方面將報告當做政治理論學習,另一方面把相關內容引進課堂,與學生配合解讀和學習。讓學生既學習理論,同時提高認識水平和理解水平。課堂中將社會熱點帶入,與學生交流,引領和輔導學生的理論學習。
最後,黨支部支書記童梅老師作總結發言,她強調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高屋建瓴,振奮人心,社會學師生聯合支部的所有黨員要牢牢掌握大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的主題,結合自身教學科研實際,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時不我待,只爭旦夕的精神狀態,爲學校“雙一流”建設貢獻力量!
社會學師生聯合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