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俊
一、個人簡介
姓 名:劉俊
性 别:女
职 称:副教授
導師狀況: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E-mail:liujun1216@mkako.com
通信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哲學系
郵編:710049
二、教育配景:
1. 2008年6月,学士学位,哲学专业,安徽大学
2. 2011年6月,硕士学位,中国哲学专业,北京师范大学
3. 2006年6月,博士学位,中国哲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
4. 2014年3月,会见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5. 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博士聯合培養,中国哲学专业,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哲学系
三、事情經曆:
1. 2016年6月-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哲学博士后
2. 2018年10月-至今,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四、研究領域
1. 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哲學,先秦哲學,宋明理學,經學(《春秋》學、《論語》等)
2. 近期研究重點:元明時期《春秋》學研究
五、科研结果
1. 論文類(期刊/會議/論文集等):
① 劉俊:《从吕留良的<大学>诠释看清初的“朱、王之争”》,2023年待刊
② 劉俊:《吴澄<春秋纂言>的诠释特质及其学术史意义》,《PP电子杂志》,2023(10)
③ 劉俊:《既异程朱,亦背陆王——陈确对<大学>的批判性诠释及其意义》,《PP电子杂志》,2021(5)
④ 劉俊:《罗泽南<姚江学辨>的焦点要旨及其思想史意义》,《东岳论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1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21(9)
⑤ Liu Jun:Research on how the public understand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论民众如何理解科学》),Proceeding, 2021(3)
⑥ Liu Jun;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Female Scientist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论女性在科学配合体中的生长困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IJHSSE),2022(7)
⑦ Liu Jun: Research on the Modernity of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儒学现代性问题研究》),WORLD SCIENTIFIC,2019(VOLUME10)
⑧ 劉俊:《元代“华夷之辨”的特质、缘由及影响》,《社会科学战线》(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2018(4)
⑨ 劉俊:《元代两种“华夷观”的坚持、成因及其影响》,《原道》,2018(1)
⑩ 劉俊:《得聖人之意者爲多——元儒鄭玉對<春秋>的诠釋及其意義》,《东岳论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2018(12)
11 劉俊:《元代<春秋>学的特质、成因及价值》,《江淮论坛》,2018(4)
12 劉俊:《元代<春秋>学的学术花样与走向》,《江淮论坛》,2017(5)
13 劉俊:《傅斯年、徐复观论“生”与“性”之关系及其思想史意义》,《中国哲学史》(入选《<中国哲学史>四十年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21年6月),2015(4)
14 劉俊:《“观过知仁”说释义——兼论朱子与湖湘学派的论辩》,《江淮论坛》,2014(5)
15 劉俊:《新安地域的地域性儒家教化实践》,《社会科学家》,2014(5)
16 劉俊:《論新安理學家程大昌的理學思想》,《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17 劉俊:《尹焞心性思想阐微》,《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 著作類(獨著)
劉俊:《理学视域下的元代<春秋>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待出书
3. 獲獎類
① 劉俊,2021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PP电子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结果二等奖,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10月
② 劉俊,2018年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角逐全省三等奖
③ 劉俊,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科学社”杯微课教学角逐全校二等奖
④ 劉俊,2019年论文《得聖人之意者爲多——元儒鄭玉對<春秋>的诠釋及其意義》获得陕西省孔子学会儒学學術研究类一等奖
⑤ 劉俊,2017年论文《傅斯年、徐复观论“生”与“性”之关系及其思想史意义》获得陕西省孔子学会儒学學術研究类二等奖
⑥ 劉俊,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网是科技奖教金
⑦ 劉俊,2021西安交通大学肖云儒奖教金
4. 科研項目:
①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代《春秋》诠释史研究”(22BZX069),主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在研
②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理学视域下的元代《春秋》学研究”(18FZX011),主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結項(2022年6月)
③ 2021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21C008),主持,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在研
④ 2017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7C006),主持,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結項
⑤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项目(2018T111083),主持,結項
⑥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6M600801),主持,結項
⑦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二等资助项目(2020M673436),主持,結項
⑧ 陕西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2017BSHEDZZ134),主持,結項
⑨ 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7Z095),主持,結項
⑩ 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20Z190),主持,結項
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PP电子社科类)项目(SK2017008),結項
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PP电子社科类)项目(SK2018009),主持,結項
13 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PP电子社科类)人才支持专项项目,主持,結項
14 横向课题关中乡约文化“两创”研究(SKH2021012),主持,在研
15 校级教改课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研究”(KCSZ202064),主持,結項
16 校级教改课题本科“十四五”计划教材建设项目“中国哲学十讲”,主持,在研
1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8ZDA027),加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在研
1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关学<四书>学研究》(18CZX025),加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結項
六、講授課程:
① 本科生课程:
中國哲學史(院級“名課”)、宋明理學、《詩經》鑒賞、中國哲學的智慧
② 研究生课程
CURRICULUM VITAE
● Basic Information
Name: Liu Jun
Gender: Female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ruction Status: Doctoral tutor, Master tutor
E-mail: liujun1216@mkako.com
Address: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No. 28 Xianning West Road, Beilin District, Xi '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Zip Code:710049
● Education Background:
1.Jul.2016,Ph.D.in Chinese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985),GPA:3.6/4(5%)
2.Jul.2011, M.S.in Chinese Philoso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985),GPA:91.86((top 1/8)
3.Jul.2008, B.S.in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211),GPA:3.25/4(5%)
4.Mar.2014, Visiting Scholar,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5.Oct.2014-Dec.2015,Joint Ph.d,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 Job Experience:
1.Jun.2016-Sep.2018,lecturer, post-doct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Oct.2018(expected),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Research Areas:
1. Main Research Areas: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2. Recent Research Interests:
Research on Chun Qiu in yuan and ming dynasty
● Teaching Courses:
Undergraduates: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Neo—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