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肖雲儒絲路行記
當前位置: 首頁 >> 肖雲儒絲路行記 >> 正文
【肖雲儒絲路行記之三】炳灵寺,文化漩涡
2014-07-29  點擊:[]

寶雞是我們離開西安後的第一站,我們把第一個問候送給周文化之鄉,寶雞給我們了們第一個通關文牒,並且送給我們三樣禮物:一醞西鳳酒,一付剪紙,展示寶雞的“女人手”。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車轱轳大、一紮厚的鍋盔馍,引得灼烁日報胡斌主任、主持人王出和鳳凰衛視主持人田桐拍了又拍,饞涎欲滴。

在寶雞去天水的路上,一隊三菱公司組織的“色友”(攝影之友)追上車隊,一陣猛拍猛掃,自得而去。我第一次遇見“好色族”如此的瘋狂,很理解他們---我自己就是叫寫作、書法癖好弄得瘋狂的人。

麥積山列入了這次絲路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麥積山與敦煌、雲崗、龍門四大石窟齊名,早爲世人熟知。它在那麥稭垛式的山體中,一圈一圈集中了那麽密集的洞窟、佛象,象個塔式的、柱形的高層展覽廳,實在世所罕見。承著這股文脈,天水後來成爲秦文化的源頭。在這裏牧馬的秦人沿渭水一路向東,追著太陽遷徙建國。平陽----雍州----泾陽——栎陽——鹹陽,一路壯大。幾年前我受邀來這裏的“隴右講堂”講過學,發現這裏的人愛用叠音詞:瓜瓜、揉揉、搓搓,用作小吃的名稱,且不說它了。

我想抓緊時間說說天水往西偏南,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偏向的炳靈寺石窟。此乃絲路要沖,名列絲路遺産22個項目之中。當年晉代名僧法顯,就是從這裏渡黃河,取道青海到達流沙去印度取經的,曆史文化價值應不輸于敦煌。行程雖沒部署去那裏,我還是想談談,權作一次神遊吧。

炳靈寺169號窟第6龛,卷書題記曰:“建弘元年(公元前20年)歲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第3龛存有的“大代延昌四年”中有明確紀年的最早造像題記,比敦煌莫高窟最早的題記還早整整100多年。當時經過多年修造擴大,炳靈寺形成了僅次于敦煌石崖寺、具有漢藏兩種風格的著名石崖寺。老一代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認爲這個寺和莫高窟、麥積山並駕齊驅,有同等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炳靈寺的169窟可以說有“五最”,是這個寺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又是各類造像最多的洞窟,還是各種故事最多的洞窟。洞窟是天然石洞,現存佛龛24個,全是浮雕,雕像112座,爲該寺第一。創建于北周的第6窟,南北雕有菩薩立象各一尊,壁上繪有寶樹、千佛。千佛在兩樹之間,如同在廣闊茂密的樹林中靜坐修行。其中一棵大樹上,有猿猴攀援,鳥雀停伫,講述的是“猴王本生”故事。一群猴子在國王園中覓食,獵人圍捕,群猴逃離,路遇一深洞,無法躍過,國王竟以自己的身體爲懸橋,讓它們逃走。待獵人趕到,只見兩只喜鵲棲息在樹上,別無它物,只好別尋它處。——如此完整的故事,其他洞窟中不多見,很是珍貴。

我在《中國西部文化論》一書中曾經認爲,這裏,即祁連山與青海湖一帶的山南海北地區,漢、藏、蒙、回幾大民族板塊銜接交彙,由于民族文化運動力學的作用,這裏形成了著名的民族和文化的交彙地區,形成了一個民族雜交的漩渦地帶。大民族大宗教的相互雜交,使這裏出現了東鄉族、裕固族、撒拉族、土族許多小民族,與大民族休戚與共地生存在一起。在這個民族文化漩渦中,許多民族共居一地,相互通婚,甚至信仰相互交彙轉換。而信仰的轉換久而久之甚至會導致民族認同的變化。文化的力量在此可見一斑。

長期以來,對释教文化爲什麽退出、又是怎樣退出炳靈寺,一直是一個謎。解釋多種多樣,倘若從大的民族文化的動態交彙中,恐能找到些許答案。這個寺的造象有別處少見的特點,即漢傳释教、藏傳释教和印度本土释教在動態中交彙。漢魏以來,隨著吐蕃王朝稱雄,逐漸占領了隴右地區,除了軍人駐紮,還有大批吐蕃移民北上東遷,在炳靈寺制作了大量藏傳释教的雕像和壁畫。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尊藏傳释教爲國教。藏族文化大舉遷入該寺。薩迦教派得勢後,又對藏系雕塑壁畫做了大量的革新和重繪。到元朝衰落,噶舉派取代了薩迦派在西藏的統治职位,藏系文化再度興盛,洞窟風格再度變化。11世紀,絲綢之路改道,炳靈寺才冷落下來,漢傳释教逐漸退出了這裏。15世紀,藏傳释教又在乾隆清廷的支持下大舉進入,達到了壮盛。

第三窟的“四坡頂方塔”,這座唐代風格的佛塔正中,可以見到印度佛塔中常見的覆缽形頂,這種融印度佛塔和中華民族爲一體的建築現象,在全國佛塔中很可能獨一無二。

處在山南海北地區的炳靈寺,爲中華文化的多民族融彙作了千古恒在的“物證”。

2014年7月19日于中國天水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四】水车转出西部黄河风情
下一條:【肖雲儒絲路行記之一】从丝路起点长安一路向西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