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學而”講壇——教授系列講座第222講
講座時間:2013年4月24日19點00分
講座地點:主樓A204
講座人:嚴海燕副教授
讲座主题:探寻对联格律 检视对联运动
主辦單位: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每周三不見不散,並不定期有加場,歡迎全校師生及社會公衆屆時參加!
講座人介紹:
西安財經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曾任《長安聯苑》主編。發表《在火熱的創作與酷寒的反應背後——關于當代詩詞現狀的思考》、《對聯:入史之後的沈思》、《關于對聯的文學性及其他》、《名聯著作權應屬誰》等有影響的詩聯論文多篇。所著《詩詞通論》獲西安市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结果獎三等獎,《對聯通論》獲2011年度陝西高校PP电子社科研究優秀结果三等獎。
講座簡介:
對聯,又稱對子。它對仗工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作爲一種對偶文學,對聯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作爲一種習俗,對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门。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爲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當代對聯創作人數衆多,隊伍龐大,庶幾乎可用“運動”一詞归纳综合之。但撰聯者的動機,或爲實用、或爲怡情、或爲玩鬧、或爲獲獎,絕少有人將其與現代詩歌、小說等自由文學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式觀照。那些講求對聯“文學性”者,其實更多的只是強調“風花雪月”式的古典意象和“比喻、拈連”等辭格的應用而已,這與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觀念尚有差距。爲此,講座人提出了一個對聯創作看法——“現象寫作”,並在2012年的《長安聯苑》上做了开端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