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深入考察,是樹立文化自信、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5月20日,中文系黨支部組織10名教師赴銅川市陳爐古鎮和藥王山碑刻博物館開展了文化考察。

當天上午,中文系教師到達位于印台區東南15裏的陳爐古鎮進行了考察。參觀了紅二方面軍宣傳部舊址所在,更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衆”的優良作風。
陳爐鎮因“陶爐陳列”而得名,是宋元以後耀州窯唯一延續制瓷傳統的舊址,造瓷爐火千年未熄,形成“爐山不夜”的獨特美景。耀州窯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以青瓷爲主,其制瓷風格在當時産生了較大影響。老師們參觀了古鎮中尚在制瓷的幾家瓷坊,對制瓷的工藝流程有了直觀的感受。村子中央一處自金代延續至民國的廢瓷器堆積灰坑業已作爲重點文物遺址而加以保護與展示。陳爐人用的瓷器全由自己生産,古鎮瓷片鋪路、罐罐壘牆,成爲當地獨特的景觀。據當地人講,陳爐古鎮過去有200家瓷窯,現在仍有16家瓷窯生産;陳爐生産的瓷器精品供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等文化旅遊單位,成爲文化陝西的一張名片。
孫飛鵬老師談到:“此前我曾主講過《文物鑒賞》選修課程,古代陶瓷作爲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于五代至宋的耀州黃堡窯雖不陌生,但真正走進耀州古窯址和現代制瓷作坊,這卻是第一次。陳爐窯後來居上,漸漸取代黃堡窯而成爲耀州窯後期的中心,‘爐山不夜’也成爲‘陳爐八景’之首。瓷胎燒制的‘陳爐八景’詩句一字字嵌在瓷坊的影壁上,似乎印在古籍上的一個個活字印模般似的也印在了我的心頭。”
當天下午,中文系教師來到位于銅川市耀州區的藥王山進行了參觀學習。藥王山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隱居之處,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修建廟宇。藥王山中许多古建築,梁思成、林徽因等學者曾經來此考察。現今的藥王山碑刻文獻豐富,是中國生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姚伯多碑》《魏文朗碑》等名碑享譽藝苑。考察團隊教師自西向東,依次考察了藥王大殿、碑林和摩崖造像,收獲頗豐。
羅軍鳳老師談到:“以前知道的藥王山碑刻文獻,停留在書法、美術、文字等方面,這次現場參觀,發現北魏和北周造像碑四面環繞造型獨特的圖像,有的保留了中國古代神話,承繼了漢代畫像石的圖像而加以變化。释教造像傳到中國,形成了中國特色。除了释教造像之外,還有俊逸的馬、騎坐馬上的人等世俗生活圖像。台階邊的欄杆上,也有許多石刻雕像,心情生動,這些人的衣著與造像碑上的人有著一種神奇的文化傳承。”
本次考察是疫情後中文系教師首次集體外出考察。昔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古代學者十分重視實地考察,從而與書本相互驗證。藥王山碑刻文獻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有待從文獻、文學、藝術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讀、闡釋。“走萬裏路”的實地考察對于從事文史事情的教師來說尤其重要。此後,中文系將繼續保持這一傳統。
圖文:中文系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