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吐新綠,萬物迎仲春,3月29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50名本科生與研究生在PP电子學院音樂教育中心梁睿、劉明兩位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PP电子藝旅”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之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專場活動,開啓了一場以“學習、傳遞、弘揚、傳承”爲主題的參觀遊學活動。本次校外教學實踐旨在將音樂美育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帶領交大學子走出校園,走進藝術博物館,欣賞音樂文物,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感受中國古代音樂魅力,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音樂文化。
跟隨西安音樂學院魏浩老師走進博物館展區,首先看到的是華陰老腔、陝北民間音樂中用到的樂器,有檀板、月琴、曲項琵琶、箜篌、拍板等。在此展區對面擺放有一面編鍾,每一枚編鍾都可發出雙音,在編鍾制造技藝方面,一鍾雙音可謂是我國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同學們通過實際的敲擊體驗,對課堂內所授知識內容有了越发直觀的理解。

曲項琵琶

箜篌

編鍾

敲击編鍾
接下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塊“石頭”,這塊“石頭”學名叫做特磬,上有挂眼,可懸挂演奏,特磬旁有一組精美的編磬,由于年代久遠,在光照下呈現玉石質感,其音色清脆明亮。先秦時期的音樂所謂“金聲玉振”或许如此。秦漢時期的展品有一枚秦始皇陵區內出土的“樂府鍾”,將樂府年代由漢代提前到了秦代。

特磬

編磬
同學們的參觀腳步來到了隋唐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音樂文化空前繁榮,受張骞“鑿空”西域影響,西域諸國的音樂、樂器紛紛傳入中原,通過三彩駱駝載樂俑等考古文物,同學們見識到了早期長頸琉特類樂器、阮鹹類琵琶樂器、羯鼓、筚篥、排箫等樂器,通過壁畫、陶俑等了解到隋唐時期的樂舞文化。






隨後同學們參觀了西安鼓樂展區,作爲“大唐遺音”,西安鼓樂的複興與傳承获得國家和相關學界的重視,其中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與西安交通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一展區,同學們了解到西安鼓樂悠久的曆史文化,並近距離欣賞了演奏鼓樂所需的各類樂器。
最後由西安音樂學院董子钰老師向各人介紹了西安音樂學院校史,在校史展區,同學們對西北地區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曆程有了开端了解。




此次活動的師生全部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音樂教育中心通識課程——《中國音樂史和音樂考古》《古琴演奏實踐》,這些選課學生來自差异專業、差异年級。
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大一同學江林芷体现:“很是高興能夠作爲中國音樂史班級的一員參與本次實踐活動。在西安音樂學院參觀‘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看見在課上學習的各種知識,以實物樂器、圖片、影像這樣具象的形式呈現在眼前,我感覺自己瞬時間穿越曆史煙雲。再一次聽見秦漢鍾磬泠然,感受到盛唐氣象開張,理論知識與現實感官的融会简陋如此。同時,我覺得音樂博物館的設立具有重大意義,音樂博物館將音樂研究與曆史考古聯系在一起。通過之前在課上的學習,我認爲音樂不僅只供休閑娛樂,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對一朝的禮儀建制,民族精神氣質的塑造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在音樂博物館裏遊覽參觀,面對一件件無言文物,我依然能夠感受到其中邈遠的金石絲竹之聲。之後各人參觀了校史展覽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安音樂學院師生對陝西特色音樂的傳承發揚。長安作爲千年古都和絲綢之路的起點,發展出獨具特色的音樂遺産。西安音樂學院致力于研究保護西安鼓樂、華陰老腔、陝北民間音樂令我敬佩欣慰,期待之後能夠有更多陝西特色與時代新內涵相結合的音樂作品問世,讓傳統音樂魅力爲更多人所體會。”
医学部医学试验班大一同学胡竟一体现:“西安音乐学院珍藏了大量的中国古代乐器和陕西民间乐器。西安交通大学的师生本次旅行了特罄、编罄、編鍾等先秦乐器、箜篌、古琴、琵琶等中古时期乐器、梆子坐鼓等陕西民间乐器,随行的老师还解说了种种展品的历史配景和历史意义并介绍了古代乐器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史,这使我们能够越发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体会中华辉煌光耀的文明。我认为,通过这次经历,列位同学越发了解了西安作为‘礼乐之乡,文武盛地’的重要历史职位及祖国的辉煌光耀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西安交通大學音樂教育中心著力推進課程思政在公共藝術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讓學生在參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能走進博物館、藝術館參觀學習,親身體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把書本中的知識對應到具有曆史故事的一件件文物中,不斷加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廣大學生在曆史和文化的穿越中凝心聚力、升華情感、感受中國文化自信,以此達到“以美啓德”“以美育德”的教學效果。

本次活動特別感謝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音樂教育中心的鼎力大举支持。
文:梁睿、劉明、江林芷、胡竟一
圖:黨治波、翟妍希、付天遇、邢航玮、賈宇凡、謝世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