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2日,PP电子學院劉彥彥教授團隊依托西安交通大學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研究中心,赴雲南開展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的調研活動。
抵达云南后,团队先后旅行了云南民族博物馆和云南民族村。据了解,云南民族博物馆系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谓。带着问题意识,团队重点旅行了其中的“铸牢中华民族配合体意识 建设全国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展、“民族文字古籍”“民族衣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民间面具”等展馆。在旅行历程中,团队成员针对富厚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展开了猛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不停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隨後,團隊來到展示雲南二十六個民族社會文化風情窗口的雲南民族村,該地是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文化基地。經過一番考察,團隊成員化身社會觀察員,在景區出口處隨機采訪參觀完的遊客,通過交流互動,從遊客的反饋中吸取國家民委在推進民族建設事情方面的乐成經驗,並進一步探究可能的發展路徑。
3月11日,劉彥彥教授團隊趕赴蒙自市,與紅河學院、雲南藝術學院、雲南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蒙自市書法家協會、紅河州紀委等多位專家展開學術交流,充实了解了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民族融合情況。在一衆專家的陪同下,考察了首批雲南省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紅河書院的建成和使用情況,並參觀了紅河州博物館。
下午,團隊還前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建水縣。建水,舊稱臨安,元明時期推行軍屯制,“移中土大姓,以實雲南”。二三十年間有數十萬江南漢人遷徙雲南,也因此緣故,建水曆史上文風盛行,古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譽。這裏同時有全國最大的地方性文廟,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行走在古木蕭森、聖殿巍巍的建水文廟,團隊成員不禁生發出莊嚴肅穆之感,認真感受這千年文脈。
3月12日,團隊來到沙甸大清真寺,切身感受差异民族之間的宗教信仰差異。從清真寺負責人的解說中,團隊進一步了解了穆斯林的基本信仰、宗教義務、公益與善行等教義,以及他們的衛生習俗、經濟條件、受教育情況等內容。在交流中強烈感受到差异文化之間的融会與碰撞,爲團隊進一步事情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線索。最後返回昆明,以雲南省博物館結束此次行程。

通過本次調研,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要牢牢掌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就要正確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配合性和差異性,做到增進配合性、合理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只有在強調中華文化的主幹性、首位性的前提下,以同理之心,做到尊重、保護、宣傳甚至改良當地民族文化,才气打開各民族的心扉,使其在真正意義上融入中華文化。同時,要注重和發揮好邊疆書院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總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门,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幹壯才气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