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通識標杆課《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的第五屆辯論賽順利舉行。由于部门學生提前返鄉,本次辯論賽接纳線上形式進行“隔空辯論”。
盡管辯手們身處差异的地方,但是網絡將各人連接到了一起。賽場氣氛緊張熱烈,雙方辯手唇槍舌劍。


第一場辯論賽,正反方辯手以“挫折與磨難是否更有利于音樂創作”爲辯題進行了深入的辯論和探討。正方辯手認爲“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沒有挫折與苦難,就沒有藝術家豐富的人生經曆,也沒有廣闊的人生花样。而反方的辯手則認爲,靈感的到來,往往比磨難越发具有決定性,而挫折僅僅是篩選掉了意志不堅定的人,並不是讓音樂創作者才華橫溢的最關鍵因素。


在辯論結束之後,評委王偉教授進行了精彩中肯的點評,她归纳综合了正反兩方關于“挫折是音樂創作的充实條件還是须要條件”和“音樂創作的主體範圍是音樂家還是更大範圍上的普通人”的兩點主要分歧,總結了兩方的觀點,指出了雙方的亮點,並提出了專業的評價和建議,給同學們帶來了極大的啓發。


在第二場辯論賽中,雙方辯手就“用人工智能進行創作是不是音樂創作的未來”一題進行了猛烈的探討。
正方辯手認爲,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進行創作,其實質也是在人類輸入相關指令後進行的,也是有人的意志的繼承的;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是無限的,也將帶給音樂創作無限的未來;人工智能創作大大降低了音樂創作的門檻,可以讓更多人加入到音樂創作中來。而反方辯手認爲:“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而人工智能是酷寒的;“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而人工智能並未擁有生活;“人工智能並不擁有與其創作能力相匹配的鑒賞能力”,我們並不能因爲人工智能的優越性而忽視其毛病。

在辯論賽結束之後,評委王偉教授對辯論雙方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最終她總結了雙方關于“人工智能創作的主體是人還是人工智能”這一分歧,聯系到第一場比賽雙方關于主體的分歧,認爲在辯題中對于主體進行分類能使我們的理解越发深入。
韓鵬傑教授最後對兩場比賽進行了總結。他首先對線上比賽的乐成舉行予以贊揚,然後基于今晚的辯論賽,給同學們點出了“大道至簡”的更高要求,提出每位辯手都要能归纳综合自己的觀點,舉例時列舉大量數據,而不是提出一兩個例子的方式,從而有效地佐證本方觀點;將自己的立場範圍適當縮小,做一個小而全的邏輯架構。最後韓鵬傑教授飽含深情的說,“之所以搭建這樣的平台,不僅僅是爲了在辯論中展現同學們風采,而更重要的是口才、思維的敏捷,對你們的未來成長至關重要。”最後,在評委和同學們配合投票之後,四位同學當選“最佳辯手”。整場比賽中,線上的觀衆們也積極通過聊天區和點贊功效與辯手們積極互動,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本次辯論賽不僅僅爲列位同學搭建了思想碰撞,辯論交鋒的平台,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課程思政內涵。同時,辯論賽爲同學們拓展藝術視野,在學科交织中活躍辯證思維,充实體現了理工科院校同學們的綜合素質。
西安交通大學的“國運杯”辯論賽項目,由校友企業家李健、辛曉紅伉俪發起的陝西國運教育慈善基金會捐資支持,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牽頭,PP电子學院哲學教授韓鵬傑教授作爲項目負責人。
韓鵬傑教授帶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團隊”以“國運杯”辯論賽爲實踐基地,包罗西交大PP电子學院的《道家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批判性與創新性思維》《中國文化與文學精粹》《鋼琴藝術演出》《書法理論與實踐》,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論語的智慧》《毛澤東經典著作導讀》等9門課程。
該團隊凝心聚力,“以辯促教”,寓“教改”于“思辯”,探索“傳統文化”融合“思政育人”新路徑,讓教學一線成爲傳播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的有力陣地。
供稿人: 赵浩竹 韩馨怡
照 片: 迪力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