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利用古DNA技術解析中華文明的起源、遷徙與融合曆程

——我校國家民委基地舉辦跨學科系列講座第二講

 

2022-07-18  點擊:[]

 

 

什麽是古DNA技術?通過古DNA技術的研究,我們能夠獲取哪些信息?如何將古DNA技術的研究與時代需求相結合?

6月15日下午,在西安交通大學主樓E座703報告,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張虎勤教授爲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學科前沿專題講座,題爲“古DNA技術解析中華文明的起源、遷徙與融合曆程”。該講座是西安交通大學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研究中心舉辦的“跨學科視野下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系列講座的第二場,系列講座接纳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旨在加強高校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大衆的溝通,在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融会、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進程中貢獻交鼎力大举量。

參加本次講座的有《中國社會科學報》陝西記者站站長陸航、PP电子學院院長李黎明、黨委書記許佳輝、副院長張順、張勇,黨委副書記王勁等,以及基地成員、師生代表,我校差异學院的學生和校外人員參加了線上講座。講座由研究中心副主任、PP电子學院副院長王偉主持。



講座伊始,PP电子學院藝術系許楗教授代表我校大遺址國際研究院向國家民委中華民族配合體建設基地捐贈了一套精美圖書《史念海全集》,基田主任李黎明教授代表基地接受捐贈,並誠摯致謝。


E511


張虎勤教授依據考古學和人類學相關研究结果,介紹了如何利用古DNA技術對東亞人類的起源和發生發展進行研究,並且基于這些研究,闡述了漢藏同源、蒙古高原的遺傳連續性,分析了壯族、侗族與台灣土著同源同根的科學證據,從科學的角度論證華夏諸多民族對中華文明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而溯源固根,正本歸真,爲中華民族這一看法提供科學的證據。



張教授借助深奧的古DNA技術、詳實的科學數據、精確審慎的分析,得出了嚴謹的科學結論,並以詩意的語言表達出深厚的民族情懷,引起了聽衆的極大興趣,線上線下觀衆提出了各種相關問題與張教授進一步溝通交流,張教授指出,科研需要開拓視野、解放思想,需要認准偏向、持之以恒,也需要確定正確的科學問題和可行研究思路,這些研究要领論的闡述對師生的學習與科研極富指導意義。


undefined


西安交通大學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研究中心是國家民委中華民族配合體研究基地,也是陝西省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研究基地,依托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立足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公共治理、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學等差异學科,進行多學科視野下各民族交往敘事與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的路徑研究。基地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2名,兼職研究人員1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助理30名,配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研究,爲構建中國特色民族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提供智力支持。

文字:西安交通大學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研究中心

圖片:西安交通大學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