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網絡直播引領學術交流新趨勢

——記西安交大PP电子學院線上“社會學名家講座系列”活動

 

2020-05-28  點擊:[]

2020年4月,在西安交大PP电子學院的鼎力大举支持和社會學系的精心策劃之下,“西安交大社會學名家講座”正式拉開帷幕。

從4月下旬開始,西安交大社會學系先後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劉少傑教授,浙江大學/芝加哥大學趙鼎新教授,以及西安交大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明尼蘇達大學終身教授邊燕傑等國內外社會學界的知名學者,做客2020年春季社會學名家講座,爲社會學系師生和全國學界網友帶來了三場精彩的學術報告。

由于疫情原因,系列講座均接纳網絡直播方式進行,經過PP电子學院院長李黎明教授、社會學系主任盧春天教授和策劃人楊江華副教授的精心准備,三場線上講座乐成舉辦,並在國內社會學界引發廣大師生的關注參與。講座期間,騰訊會議平台每次在線人數達到上限300人,同時協辦方學術志平台全程錄播,播放量截止發稿時累計達3萬余人次,引起熱烈反響。

一、劉少傑教授分享疫情研究的最新理論结果

4月28日晚上7點,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要领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評論》主編劉少傑教授分享了他的最新理論研究——《疫情心態網絡化的不確定風險與演化趨勢》。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給人類社會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疫情蔓延的過程中,人們的社會心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封閉式治理在阻止疫情進一步蔓延中發揮了很是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使得由個人心態交流彙集而形成的社會心態大規模地轉向網絡空間,疫情心態網絡化由今生成。由于網絡媒體的異常活躍,關于疫情的海量信息供應,以及社會成員對疫情信息的焦慮渴求等多方面原因,疫情心態網絡化呈現出不確定性的突出特征。本次講座主要關注疫情心態網絡化的這一不確定性特征,在傳遞經驗過程中的不確定狀態,以及未來演變趨勢。劉少傑教授呼籲面對這種不確定性,社會科學研究應當從單純的確定性追求中解放出來,正視、理解和積極適應不確定性,而不是簡單地停止不確定性。


(圖爲主講人劉少傑教授)


在網絡問答互動環節,對聽衆提出的相關問題,劉少傑教授從結論的獲取要领,到對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理論探討,再到網絡應該如何發揮引導作用來增強社會凝聚力的現實問題等等,均一一耐心解答。來自本校和外校的師生們針對講座內容發表了许多自己獨到的見解,線上討論十分熱烈,騰訊會議與學術志平台上參與人次超過6300人。

二、趙鼎新教授講授社會學發問的要领藝術

5月9日上午9點,“西安交大社會學名家講座”系列第二期邀請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終身教授、浙江大學PP电子高等研究院院長趙鼎新教授,帶來了一場題爲《社會學的發問和發問藝術》的講座,深入探討社會學發問的要领藝術。

在學術研究中,提出好的研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很少有学者就发问这一话题进行系统地总结。赵鼎新教授认为,社会学中发问的要害在于对差异性现象的敏锐性掌握。“差异性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做,但是到學術研究方面,我们可能就不会了。”赵鼎新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开题陈诉和文章的发问都是以顺序时间逻辑为基础的历程性发问。然而,对差异性现象的敏锐性洞察和问题意识掌握,才是提出社会学研究问题的要害所在。那么,差异性发问具体该如何操作?除了差异性发问,社会科学的发问另有哪些类型?相对而言,差异性发问具有哪些突出优点,同时存在哪些不足?在一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中,赵鼎新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解说和回覆,并通过列举大量研究问题案例来资助听众深入理解正确的差异性发问所蕴含的基本内容。


(圖爲趙鼎新教授在學術講座在線直播中)


趙鼎新教授的講座內容引發了聽衆的廣泛思考,在互動提問環節,趙鼎新教授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發問的聯系區別、過程性發問是否都是無意義的、如何平衡信息量與研究執行性等多個方面問題,都給予了耐心解答,同時提醒列位社會科學研究者要注意平時培養捕捉興趣利益無關信息的基本功,以及做學問需要積累一定的理論基礎。


(圖爲趙鼎新教授線上講座截圖)


最後,PP电子學院院長李黎明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簡要總結,提到做研究往往是從發問開始,但其實好的發問並不是那麽容易,並告誡青年學者和學生發問的藝術不光需要悟性,更需要理論知識的積累。

三、邊燕傑教授講演最新研究结果——防疫社會資本理論

5月22日晚上8點,社會學系與學術志平台相助開啓線上“西安交大社會學名家講座”第三講,由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明尼蘇達大學終身教授邊燕傑帶領其學生團隊分享最近研究——《防疫社會資本及其行爲意義》。


(圖爲邊燕傑教授線上講座截圖)


新冠病毒的廣泛傳染改變了人類生活常態,中國和世界各國均無例外。傳染病專家一致認爲,在新的疫苗乐成推出和普及之前,有效防疫的最佳辦法是調節人類社會行爲,簡單地說就是居家隔離和增距交往。然而居家隔離的後果就是可能導致個體伶仃,這就對人類的“聯系性”提出挑戰。結合社會資本的啓示與既往研究,“防疫社會資本”的看法也就應運而生。邊燕傑教授這一部门的演講,爲整個研究奠基了基石,理論脈絡清晰,學術思想豐富。

接下來,邊燕傑教授帶領博士研究生缪曉雷,圍繞團隊所做的防疫社會資本及其行爲調查數據,通過分析調查結果,嘗試性歸納出“防疫社會資本”的三個因子,並展示其對于防疫行爲和防疫結果的影響意義。


(圖爲博士生缪曉雷)


博士研究生魯肖麟基于國內線上行爲大數據、微博大數據的時間序列分析結果,爲防疫社會資本各因子的防疫效應提供了宏觀層面的實證依據,並用6個國家線上大數據的面板回歸進一步驗證了研究假設。大數據部门的分析結果證明,防疫社會資本在差异國家的疫情防控和維持積極社會心態方面發揮了相似的作用。


(圖爲博士生魯肖麟)


邊燕傑教授團隊的學術講座議題新穎、看法有力、論證詳實,引起國內外師生的熱烈討論,當晚兩個平台參與人次突破6800多人。直播問答互動環節收到了二三十個具有建設性的問題意見和思路反饋,對推進這項研究的深入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PP电子學院社會學系和實證所曆來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學術能力培養,通過每周定期舉辦學術事情坊、讀書會等活動,爲師生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在疫情期間,爲克服線下人員聚集對防疫事情的倒霉影響,社會學系師生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主動創造學術交流的新形態,通過精心策劃,協同各方力量,接纳線上直播加第三方平台錄播的新模式,打破了時空距離限制,爲遍布全國各地的西交學子與社會學界網友帶來精彩講座報告。這種成本小、效果好、影響大的學術交流形式,深受廣大師生喜愛,同時也爲擴大我校社會學學科學術影響、展現交大社會學團隊風貌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據悉,社會學名家講座將在六月中旬,邀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終身教授郭申陽老師,就美國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政策的社會評估進行網絡直播講演,分享團隊最新的研究结果,敬請列位師生繼續關注參與。

供稿人:西安交大PP电子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 刘慧宇

素材提供者:刘慧宇 马旭蕾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