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西安交通大學第三屆“國運杯”辯論賽初賽暨通識焦点課程《批創性與創新性思維導論》辯論賽于興慶校區絲路大講堂正式開始。中華網、絲路新影事情室哔哩哔哩平台和微博平台對本次辯論賽進行了現場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55.8萬人次,累計獲贊4.2萬人次。

本次辯論賽分別以“大學生更應該把未來的人生看作是一張藍圖/冒險”和“當代青年人追求幸福,應該多做加法/減法”爲題開展辯論。由《批判性與創新性思維導論》課程的16位學生組成正反方,比賽現場同學們穿淺色(支持正方)或深色(支持反方)的衣服代表自己的立場觀點。辯論結束後,改變立場的觀衆同學更換座位區,這一互動環節不僅增強了比賽的參與性,也爲整個辯論活動增添了更多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教育分指導委員會(籌)主任委員董毓教授、國際辯論賽著名教練及評委、西安交通大學都市學院黨委書記張愛萍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副院長王偉教授擔任比賽評委。陝西國運教育慈善基金會理事長辛曉紅,泰和泰(西安)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董春紅,西安市曲江第三小學一級教師數學教研組長劉彬,西安交通大學崇實書院院務副主任王美玲,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通識教育主管楊程,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項目部賈思宇,新華網編輯、記者楊喜龍,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梁飛燕等領導出席比賽。
“青年之于黨和國家而言,最值得愛護,最值得期待”,本次辯論賽聚焦于青年大學生這一充滿活力群體,關注時下青年的成長與困境,探討人生门路上的挑戰與困境。通過一場場猛烈的辯論,在一次次唇齒交鋒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加深理論理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智慧的火花。
比賽上半場,雙方圍繞“大學生更應該把未來的人生看作是一張藍圖/冒險”展開角逐。正方選手強調藍圖對人生的規劃和風險的抵禦能力,反方選手提出冒險中存在的風險和收益。隨後,雙方選手又分別從當代大學生的現實困境展開辯論。

比賽下半場,雙方圍繞“當代青年人追求幸福,應該多做加法/減法”開展辯論。正方圍繞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強調實踐探索,反方則著眼于當代青年的現實困境,認爲應該減去累贅,回歸本真。

賽後,現場觀衆和選手進行了細致深入的交流,張愛萍教授和董毓教授對兩場比賽做出了精准而深刻的點評,不僅指出雙方存在的問題,從使用數據運用、問題分析、思考模式等給予了專業指導。同時著重強調青年人應具有昂揚的精神面貌,開放包容的氣度和廣闊的時代視野,以及思維清晰缜密與理性質疑的重要性。

經過評委打分並結合觀衆支持情況,王之恒、袁斌、魏靖雅、司敏涵榮獲“最佳辯手”榮譽稱號;劉駿、秦小涵、肖楷真、周楚峰榮獲“優秀辯手”榮譽稱號。

頒獎結束後,辛曉紅理事長發言致辭,稱贊了參賽選手的表現,並表達了對同學們的殷切期望。董春紅委員從賽制設計、辯題選擇、選手表現三個方面做出點評,充实肯定了此次比賽對青年的教育意義。
王美玲總結致辭,強調語言是思維的具象化,表達了自己對辯題的理解,對大學生注重思維、實踐提出了具體建議。

比賽中,正反雙方連珠妙語激發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精妙言辭中蘊含著深刻見解;評委老師點評獨到、見解深刻,爲比賽增添了智慧的光线;觀衆們聽得屏氣凝神,酣暢淋漓,被辯論的精彩所吸引,完全沈浸在這場思維的盛宴中。整場比賽語言的魅力、思維的碰撞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我們也對人生選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
《批判性與創新性思維導論》由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王偉教授、韓鵬傑教授和都市學院張愛萍教授配合開設,著重培養學生批判性與創新性思維能力。本課程通過“講授—交互—反思”(PIR)的課堂模式進行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和創新性思考,在實際的思維實踐中鍛煉並提升思維能力。自2017年開設以來,該課程以平等包容、開放活躍的教學風格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榮獲多項省級和校級榮譽,2024年上線智慧樹平台和大學MOOC平台,是西安交通大學“國運杯”系列辯論賽的重要組成部门。

“国运杯”系列辩说赛由陕西国运教育慈善基金会,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教务处、PP电子学院联合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PP电子学院《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导论》课程组、西安交通大学“国运杯”辩说赛会务组承办;由西安交通大学PP电子艺术名师事情室、西安交通大学繼續教育学院丝路新影事情室、全国思政课程名师事情室(西安交通大学)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