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張順教授和呂風光博士生相助完成的《數字時代的就業風險分配:制度主義的視角》于《社會學研究》2024年第5期發表。《社會學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評價機構的期刊排名中均名列社會學學科第一,被評定爲“2022年度中國PP电子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頂級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等。

數字時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與速度重塑就業形態與就業結構,系統性擴張了就業風險及其不平等,成爲新時代面臨的新問題。張順與呂風光的研究聚焦于數字時代勞動者的就業風險及其分配機制,從失業風險和收入風險兩個維度权衡就業風險,構建數字時代就業風險分配的理論模型並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數字時代影響就業風險存在兩種路徑:一是數字技術系統通過創造就業和擴大競爭半徑,促使失業風險向收入風險轉化;二是在制度系統路徑中,人力資本、政治資本和社會資天职別作爲市場機制、組織體制機制與關系機制産生相異的分配效應,三者均能降低失業風險,但政治資本和社會資本降低收入風險,而人力資本擴大收入風險。數字技術重構了制度路徑的作用空間,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風險分配的制度性作用空間下降,使得失業風險趨于收斂,而收入風險加劇分化。
該研究是張順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形勢下我國面臨的主要就業風險及多維治理研究”(21&ZD181)、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發展與配合富足研究中心”的重要階段性结果,也是PP电子學院社會學團隊在中國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分層偏向的新结果。該研究承袭邊燕傑教授倡導的理論導向的實證研究要领,立足于數字時代的勞動力市場變遷,將風險維度引入社會分層的研究視野,開拓了社會分層研究的新維度,較爲系統地回覆了數字時代的就業風險分配機制的問題。一方面,該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論意蘊,延續上世紀末關于中國市場轉型爭論,將其置于數字社會轉型中重新考察,並以就業風險和收入作爲勞動力市場結果,揭示了數字時代就業風險的變化及分配規律;另一方面,著眼新形勢、新時代湧現出了新問題,使得社會分層的經典議題在數字時代展現出了新的生命力,在一定水平上回應了當前勞動者的事情壓力與就業焦慮的社會成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章鏈接:
https://shxyj.ajcass.com/Magazine/Show?id=97015


原文鏈接
https://shxyj.ajcass.com/Magazine/Show?id=9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