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通知通告
當前位置: 首頁 >> 通知通告 >> 正文
PP电子青椒午餐辯論會第二期通知|社會現象有因果性嗎?
2017-04-20  點擊:[]

【主題】社會現象有因果性嗎?

【時間】4月21日(本周五)中午12:20—13:50

【地點】主樓E703

【本期主持人】郭小弦(社會學系講師)

歡迎感興趣的師生參與討論!

 

 

離開“因爲…所以…”之類的表述,日常語言幾乎是不行能的。這能“證明”社會現象有因果性嗎?因果性以及與之類同的“規律性”、“客觀性”是common sense嗎?

近年來,量化要领在各門社會科學中获得了普遍應用,探究變量間的因果關系俨然成爲學術“時尚”。研究者熱衷于追求因果關系,在探討具體問題時甚至達到“言必稱因果”的水平。圍繞發現、分析、描述、解決問題這樣一條“看似合理”的“邏輯”線索,實證研究者嘗試建设基于因果性的技術路線,力求用因果性的科學理論揭示社會現象的規律。

然而问题是,因果性存在嗎?我们为什么要认定因果性?如果不存在因果性,整个社会科学面临瓦解的危险。换“位”反思:哲学界对因果问题有哪些争论?这些争论为我们提供哪些洞见?時空毗連、因果順序、一定聯系是休谟理論中因果關系的三重含義,他的因果論影響了兩個半世紀的科學哲學討論,即人類如何從有限的經驗觀察推論至一定的因果關系?密爾指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基于經驗相關才气推論因果。他的觀點爲現代隨機分組實驗的設計奠基了基礎。康德(1781)卻認爲,“我們關于物先天地認識到的只是我們自己放進它裏面的東西。”因果律只適用于現象界,不適用于自由的、實踐的自在之物。金在權(1984)提出的隨附性(Supervenience)思想認爲,心理對于物理是既依賴又獨立的關系,無時間之先後,因而差异于決定性的因果關系。近些年來,系統動力學領域提出的“湧現”(emergence)觀也突破了因果觀念,對還原論提出了嚴峻批判。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主流”或“非主流”的實驗要领、統計模型、模擬要领、定性分析都嘗試從差异的切入點對因果性進行探討,在哲學、系統動力學等領域“熱議”的因果性問題應該引起卻沒有引起社會科學的關注。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有其特殊性,這使得因果推論也較困難。例如,在某種水平上可以說人的行爲有“藝術性”,而藝術是“絕對精神的感性表達”(黑格爾),不是線性的表達。又如,個體之人有自我意識,其行爲又具有“任意性”,因此,對社會現象的因果分析要困難的多。

差异领域虽然有各自差异的范式和“玩法”,甚至不行“通约”。但我们倒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是完全“客观”的研究,各门学科可以“相同”!社会现象的“因果性”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各个学科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您对此类问题感兴趣嗎?您想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嗎?来加入PP电子学院青年教师联合会的双周辩说会吧!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