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对影响中国今世生长的理论思潮的探讨不停如缕,诸多专家和学者从差异视角和论域,就该论题进行了理论建构,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结果。而对这些理论结果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我们了解今世中国的生长样态,洞察今世中国生长的现实问题,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月9日下午2点,PP电子学院哲学系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做了题为“影响今世中国生长的理论思潮及其社会效应”的专题讲座。PP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马晓彬及哲学系全体研究生、博士生加入此次讲座。讲座由哲学系副主任马文保教授主持。

講座中,聶教授講到影響當代中國發展的思潮主要有三個,分別是文化守旧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它們社會效應表現在諸多方面。聶教授首先分析了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熱興起的始末及存在的問題。聶教授認爲客觀上而言,國學熱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並使更多的民衆接觸傳統文化。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過分追求收視率、市場效應,有特定價值旨歸和思想傾向的儒家思想被闡釋成“心靈雞湯”,激發的後果是,相當多的人越发認同中國現代化的前景就是傳統文化的複興。聶教授認爲,反觀傳統文化熱,功利考慮逾越了冷靜分析,他人觀點左右著自我傾向,熱忱超邁理性,思想越界學術,的確是過“熱”了。而從其思路上看,把中國的現代化問題片面化爲文化問題,文化的建構又被看作是傳統文化的複興問題,這種思想進路是存在問題的。當然,聶教授認爲,我們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全盤否认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對它進行研究的意義。
對于自由主義的社會思潮。聶教授提到,在最近30年國內西方文化研究顯得相當活躍,這一領域的研究顯現出中國哲學界渴望了解世界哲學、與世界哲學對話、並參與到世界哲學未來形態建構中來的強烈意象。繼而,聶教授指出,我們絕不低估西方哲學研究的實績和這種研究對現代化進程中重新思考意識形態位置和建構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的意義,但是當回首近30年西方哲學研究的曆程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感应諸多隱憂:其一,我們是在對西方現當代哲學發展整體概貌缺乏宏觀掌握的情況下,主要是從某一流派、某一人物出發,進行研究,這就産生了許多關于某些流派、人物研究的專家,但鮮有能站在比研究對象更大的範圍和更高條件下對其進行透視,從而有效地掌握西方哲學和思潮發展大勢的論者。其二,放棄批判立場,無原則地服膺和接受。其三,一些論者還試圖以西方文化來整合、批判、統攝其他形態的文化,建構中國的哲學形態。最後,聶教授指出,中國的發展不是離開世界現代化潮水而獨辟蹊徑,而是最終要以自己的身姿、速度和特色在這一潮水中揚帆、弄潮。因爲中國與西方在現代化路數和作爲其理論表征的哲學或文化方面是差异的,二者是異質的。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聂教授认为,除了中国传统哲学与外国哲学研究,在中国另有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情况更为庞大一些,但是随着中国进入转型时期,今世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由定于一尊走向多元。聂教授认为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三种语境中被理解和使用的。一种是“政治话语”,即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建党立国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家们仍然高举这一旗帜,确保了中国政治生长偏向。另一种语境是“传统看法”,即把马克思主义流传历程的一种特定形态误为马克思主义本真进行理解和阐释。第三种语境是“学术工具”,强调今天的马克思研究是要回到学术层面,真实地掌握马克思的思想,把他的文本作为一个客观的工具来进行探究的。应当遵循學術研究的一般原则和路径,不预设结论,进行客观性研究和分析。
基于以上對三大思潮的探討,聶教授認爲分析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整體花样,剖析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特征和趨勢,對于研究者來說,需要擯棄各種成見、偏見、制止情緒化地做評判;要在三者的融通、會合方面做更多的事情;要遵從科學和理性,不放棄原則和立場,但同時需要培育一種有容乃大的哲人氣度和風範。包罗儒家思想在內的傳統文化首先屬于曆史,而不是當代,在現實生活中它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但不行能構成當代文化的主導形態。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始終處于“複興”夢幻與“原生”優勢之間的兩難困境。
同時,進行哲學建構,絕不僅僅是哲學家的事情,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努力。未來的哲學形態必須靠全社會成員配合參與,積極進行理論思維和建構,然後在此基礎上由專業哲學家進行归纳综合、總結、提煉和表述。因此,這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的文化工程。馬文保教授就講座要點進行了總結,就重點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思想。
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爲指導思想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水准的提升只能依靠它的學術性。每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都應注目于現實、關注時代、社會的重大問題,著眼于社會的整體進步與人類的全面發展,才气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意識形態的主導职位。在講座的互動環節,同學們就相關問題與聶教授進行了交流,講座氛圍十分熱烈。

聶錦芳教授簡介:
199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事情,1998調北京大學任教。現爲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文本、文獻學和哲學史的研究。其研究路向新穎而獨到,近年來發表的大量關于馬克思原始文本、文獻的研究结果,特別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詳細解讀和深入分析,填補了這一文本研究的空白,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他從文本、文獻的角度對馬克思思想重新進行的梳理、闡釋和評論,有助于矯正長期以來形成的誤讀和曲解,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水准,是國內這一領域“文本研究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供稿: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