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科研基地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科研基地 >> 正文
西安交通大學文化遺産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簡介
2025-03-18  點擊:[]

 

 

西安交通大學文化遺産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是西安交通大學與陝西省文物局相助共建的一所研究機構,建设于2016年5月,雙方將整合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加強交流相助,配合推進陝西文物保護事業和西安交大科研教育事業發展。雙方將依托陝西省的文物資源優勢,充实發揮西安交大在綜合學科領域,特別是质料學、化學、建築規劃、信息等方面的學科優勢,配合針對文物保護事情中的重大技術難題、關鍵技術等,開展技術研發和科研攻關,促進结果轉化,推動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在文物考古和博物館建設中的應用配合推進文物保護事業發展。

文化遺産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將有效整合西安交大的教育和科研資源以及省文物局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資源,進一步加強西安交大文物科技保護、建築遺産規劃與設計等學科體系建設,建设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團隊,爲陝西乃至全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培養高層次的科研和治理人才。自建院以來本研究院的各項研究均進展順利並取得一系列重要结果,主體的科研偏向由以下三位教授團的差异科研板塊組成,分別爲張虎勤教授團隊、賈濯非教授團隊、蔣維樂教授團隊。

一、張虎勤教授團隊:

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張虎勤,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會員,中國考古工程協會會員,中國遺傳學會會員,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産保護工程領隊,是本研究院領銜教授。張虎勤教授及其團隊的主要研究偏向與科研结果主要集中在環境生態考古學、分子人類學和人類文化遺産研究等領域,代表性事情结果包罗Nature一篇、陝西省“兩鏈”融合重點專項一項、建言內參一篇。

二、賈濯非教授團隊:

賈濯非教授團隊近年來的研究偏向主要圍繞流散外洋中國文物的數字化原境還原研究,自2016年以來獲得唐仲英基金會資助,並聯合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配合設立“流散外洋中國藝術數字工程”項目,該項目已執行兩期,科研到款1243萬人民幣,協議科研經費2000萬人民幣,是國際上首個專門以離散外洋中國藝術品爲研究對象的國際化、跨學科的相助研究平台,目前在研項目包罗外洋藏北京智化寺藻井原境還原研究、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浮雕牆造型複原研究、昭陵六均數字化原境還原研究、廣勝寺流散外洋壁畫數字重構研究等。


图2 贾濯非教授团队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执行北京智化寺藻井三维数据收罗

 


三、蔣維樂教授團隊:

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藝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系主任,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文化遺産現代科技保護研究院院長。蔣維樂教授及其團隊的主要研究偏向與科研结果産出主要集中在遺址保護的相關研究領域,近年來的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論文2篇、專利3項、主編完成的《西安大遺址保護利用研究報告》、主持並完成設計與保護修複的西安交通大學田家炳藝術樓,于2019年10月入選爲《西安曆史文假名城保護規劃(2018-2035)》中的“曆史建築名錄”。

 

四、品牌活動及其社會、學術影響力

本院主要的研究领域始终围绕文化遗产的掩护、传承中华文明、文化流传等偏向展开,其中贾濯非教授团队近年来的研究偏向主要围绕流散外洋中国文物的数字化原境还原研究, 2016 年以来开始获得唐仲英基金会资助,2019年联合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配合设立“流散外洋中国艺术数字工程”项目,该项目已完整执行两期(2016—2020、2020—2023)科研到款 1000 万人民币,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流“散外洋中国艺术数字工程”第三期项目计划 2024——2028 也已正式立项,2024 年科研到款共 243 万元。截至目前“流散外洋中国艺术数字工程”项目已与美国芙利尔美术馆、纽约多数会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纳尔逊博物馆、辛辛那提美术馆、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唐仲英中国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9 家著名博物馆建设由具体相助项目支撑的相助关系,基于近十年的研究积累目前共收集外洋藏中国流散文物数据共105 组约544件,已开端建设国际上首个流散外洋中国文物数据库,实现了该领域在海内的空白。


負責人:蔣維樂

聯系電話:13991890128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